|
|
|
|
 |
|
凡以清解裏熱爲主要作用的藥物,叫做清熱藥;以清熱藥爲主組成的方劑,叫做清熱劑。
清熱藥和方,性屬寒涼,具有清熱泻火,解毒涼血等功效,主要用于熱病高燒,熱痢,痈腫疮毒等所呈現的各種裏熱證候。
熱證中有熱在氣分、營分、血分、以及虛熱、實熱等證的不同,故清法中可分爲清熱泻火、清熱涼血、清熱解毒、清熱燥濕藥四種;別附;清虛熱、清髒腑熱法。
本類方藥性多寒涼,易傷脾胃,對脾胃虛弱的患者,宜適當輔以健胃的藥物;熱病易傷津液,清熱燥濕藥,又性多燥,也易傷津液,對陰虛的患者,要注意輔以養陰藥,祛邪不忘扶正。
對脾胃虛弱、胃納不佳、腸滑易泻的慎用。
|
|
 |
| 竹葉石膏湯 |
| 【成份】 竹葉6克,石膏50克,半夏9克,麥門冬20克,人參6克,粳米10克,甘草6克。
|
| 【主治】 傷寒、溫病、暑病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證。身熱多汗,心胸煩悶,氣逆欲呕,口幹喜飲,或虛煩不寐,舌紅苔少,脈虛數。(本方常用于流腦後期、夏季熱、中暑等屬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者。糖尿病的幹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,亦可應用。)
|
|
|
| 涼膈散 |
| 【成份】 川大黃、樸消、甘草各20克,山栀子仁、薄荷葉(去梗)、黃芩各10克,連翘40克。
|
| 【主治】 上、中二焦積熱,煩躁多渴,面熱頭昏、唇焦咽燥,舌腫喉閉,目赤鼻衄,颔颊結硬,口舌生疮,涕唾稠粘,睡臥不甯,谵語狂妄,大便秘結,小便熱赤,以及小兒驚風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|
|
|
| 普濟消毒飲 |
| 【成份】 黃芩15克,黃連15克,陳皮6克,甘草6克,玄參6克,柴胡6克,桔梗6克,連翘3克,板藍根3克,馬勃3克,牛蒡子3克,薄荷3克,僵蠶2克,升麻2克。
|
| 【主治】 大頭瘟。惡寒發熱,頭面紅腫灼痛,目不能開,咽喉不利,舌燥口渴,舌紅苔白兼黃,脈浮數有力。(本方常用于丹毒、腮腺炎、急性扁桃體炎、淋巴結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爲患者。)
|
|
|
| 左金丸 |
| 【成份】 黃連180克,吳茱萸30克。
|
| 【主治】 肝火犯胃證。脅肋疼痛,嘈雜吞酸,呕吐口音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(本方常用于胃炎、食道炎、胃潰疡等屬肝火犯胃者。)
|
|
|
| 泻白散 |
| 【成份】 地骨皮30克,桑白皮(炒)30克,甘草(炙)3克。
|
| 【主治】 肺熱喘咳證。氣喘咳嗽,皮膚蒸熱,日哺尤甚,舌紅苔黃,脈細數。(可用于小兒麻疹初期、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。)
|
|
|
| 清胃散 |
| 【成份】 生地黃6克,當歸身6克,牡丹皮9克,黃連6克,升麻9克。
|
| 【主治】 胃火牙痛。牙痛牽引頭疼,面颊發熱,其齒喜冷惡熱,或牙宣出血,或牙龈紅腫潰爛,或唇舌腮颊腫痛,口氣熱臭,口幹舌燥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(本方常用于口腔炎、牙周炎、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。)
|
|
|
|
共有20條記錄,4頁,顯示1--6
1 2 3 4
|
|
|
|